這是一座矗立于被人們稱為“生命禁區”的青藏公路最高點——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的紀念碑。不知從何時起,由此進藏的車輛,不論是隸屬某個組織的車隊,還是個人旅游的自駕車,行經此處,其駕乘者都會懷著一份真誠的崇敬和求安祈福的愿望,來到這座碑前敬獻哈達。
時間倒退到1998年8月7日,當碩大的紅綢被徐徐拉開時,一座通高八米、重百余噸,由江澤民主席親筆題詞“軍民共建蘭州西寧拉薩光纜通信干線工程竣工紀念”的紀念雕塑展現在世人面前。有人很詩意地形容它“與高原上的雪山、藍天、白云融為一體,與唐古拉山成為千古相伴的朋友”。
看著緊握風鎬的解放軍戰士和手持電話的郵電建設者的雕像,不禁好奇當年這群最可愛的人們背后的故事。從黃河岸邊的蘭州市到河湟谷地的西寧城,從“聚寶盆”柴達木到新崛起的通信城格爾木,從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地球上最高的牧場藏北草原,一直到拉薩河邊的拉薩新城,“蘭西拉”光纜2700多公里的戰線上,到底有著怎么樣的景象?
一晃近20年的光陰,作為縱貫我國西北至西南的一條通信大動脈,同時是全國“八橫八縱”光纜骨干網建設中重要的一條“豹尾”,“蘭西拉”光纜干線目前的質量及應用情況如何?給沿線地區的通信產業及地方發展帶來哪些改變?
今年恰逢光纖發明50周年,“八橫八縱”骨干網的使用也接近設計壽命,全國各地迎來了接入網全光化的重要加速期。借鑒歷史,總結教訓,未來骨干網的升級、全光網的建設等在光纖選型、施工架設等方面將有哪些新的方向?
帶著這些疑問,老牌的行業媒體人民郵電報和報社下屬網站中國信息產業網特組織記者重走這條“信息天路”,同時邀請當年“蘭西拉”段招標的最大中標方、光纖光纜的領軍企業——長飛公司全程參與。重走團隊通過親歷尋訪、座談討論等,沿著老一輩通信建設者們邁過的步伐,訪古、尋今、看未來。
“蘭西拉”光纜干線于1997年6月25日正式動工興建,全長2754公里,跨越甘肅、青海、西藏3省區。干線始于甘肅省會蘭州,沿途經過定西臨洮和臨夏廣河縣、和政縣、臨夏市、臨夏縣后進入青海省,沿212、109國道經臨夏、西寧市至天竣,在天竣分兩個方向向前延伸,向西偏北經烏蘭至德令哈,向西偏南經格爾木、五道梁、沱沱河、唐古拉、那曲,沿青海湖北側西行,穿過柴達木盆地南部,翻越昆侖山、唐古拉山,終止于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工程線路甘肅段225.739公里,青海段1959.896公里,西藏段553.567公里。
“蘭西拉”工程被稱作“世界通信史上施工條件最艱苦的工程”,建設單位是甘肅省、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郵電管理局,施工由中國通信建設總公司總承包,其所屬工程局和甘肅、青海省工程公司負責具體安裝施工任務。期間,原蘭州軍區、成都軍區派出了25000名官兵支援國家建設,承擔了開溝放纜的任務,成為“軍民共建、軍民融合、軍民團結”的典范。
我們的尋訪之路就是從“蘭西拉”干線的起點蘭州開始,一路向西。當年的一線建設者們有的已經身居要職,有的已經退居二線,有的近二十年來依然堅持在建設、管理和維護光纜的崗位上。當提起“蘭西拉”三個字,回憶起當年參與工程熱火朝天的場景時,雖克服著重重困難、承擔著艱巨任務,但那份溢于言表的光榮與自豪令我們動容。
“記得那是97年7月間,當時正在住院的我接到‘蘭西拉’一級干線光纜工程施工的任務,沒有來得及辦理出院手續,就立即奔赴現場接受施工設計技術交底工作”,回憶起近20年前的片段,現為中通服甘肅公司的王巖仿佛在講述昨天的故事。王巖是當年“蘭西拉”甘肅段工程的參與者和項目管理者,其所在單位承擔的是“廣河—和政—臨夏”兩個中繼段的施工任務。
“甘肅臨夏州是著名的少數民族集聚地,沿途經濟比較發達,民族性格彪悍,路由經過地又是一眼望不見頭的玉米地,壓力倍感增加。”王巖告訴我們,那時的臨夏州已臨近收獲的季節,眼看著一人多高的玉米不能收割,施工難度已經變得渺小,協調難度可想而知。
同時“蘭西拉”工程是甘肅省第一個軍民共建的光纜線路工程,沒有經驗可以借鑒。開挖光纜溝、布放光纜由部隊完成,王巖單位負責路由復測劃線、開挖、布放的技術指導工作,擺在他們面前的問題一是如何協調好與部隊的協同作戰,如何銜接施工工序,如何保證工程安全、質量、進度,二是如何保證民族團結。
王巖回憶道,經過與部隊交流,講解光纜線路工程的施工工藝要求、規范要求、施工工序順序等工作,得到了部隊首長的全力支持,合理解決了協同施工的問題。在與當地州、縣、鄉各級政府溝通時,介紹了本光纜線路工程是解決少數民族和西藏地區的通信、加快邊疆建設發展、提高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得到了各級政府和廣大少數民族兄弟姐妹的全力支持。
“后來我們開始劃線的時候,玉米都長了一人多高了。鋪設的時候漆看不著,我們有時也是無意要掰一下玉米,當地農民看到這個情況,主動地把還沒有成熟的玉米收割掉了,我看著也挺心疼的,但農民非常自豪地說,我們這也是支援國家的邊疆建設啊”,說到這王巖已經有些哽咽。
王巖說,當年參加施工的部隊是以“青藏高原”這首歌作為激勵參戰指戰員的號角,如今每每聽到“青藏高原”雄壯的旋律,就會想起昔日生龍活虎的戰士“勇奪第一”的熱烈施工場景,想起他們“嚴謹、認真、高效”的優良作風。“直到現在我仍以能夠參與‘蘭西拉’工程建設引以為豪,部隊的優良作風依然深深地影響和激勵著我,并在工作中一直延續著,更希望這種作風延續發揚,為電信企業的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5231的傳承
5231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不過是四個普通數字的排列,在我們“重走信息天路”團隊進入青海省之前,對于這個數字同樣陌生。然而隨著一路自駕向西,大家談論最多的就是每天不斷上升的海拔數,這是每個人生理方面能夠親身感受的變化。
資料顯示,青海省內“蘭西拉”整個工程要穿越荒無人跡的柴達木盆地,翻越氣候惡劣、嚴重缺氧的昆侖山、唐古拉山,90%以上屬高海拔地區,其中840公里地段平均海拔達4500米以上,當地空氣稀薄,氧氣含量只有內地的50%,被稱為生命的禁區,而且部分地段常年冰雪覆蓋,永凍層厚達167米,氣候更是變幻無常,經常刮起七、八級大風,有時還下大雪和冰雹。
高海拔缺氧、烈日暴曬、風雪襲擊……在青海省內的尋訪座談中每一個經歷過那段歷史的建設者們無一不直言工作環境的惡劣和任務的艱難。原青海省郵電管理局宣傳處主任李正乾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細節,“當時在部隊官兵中有一個要求,每天晚上要有一個干部值班,不能睡覺,他的任務是每隔兩小時要拿個小棍把所有的戰士全部撥弄一遍,因為在那種環境下,一旦白天體力付出超出負荷,晚上睡覺可能就睡過去了”。
老一代“蘭西拉”工程建設者的精神激勵著新一代“蘭西拉”工程的維護者們。現任中國電信青海公司網絡運行維護部主管的包先平在97年的時候還在上學,從新聞聯播得知了“蘭西拉”工程,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畢業之后,一直在青海公司負責光纜的維護,10年被調到格爾木,開始了與“蘭西拉”光纜的情緣。“我們在格爾木項目站的時候,兩年之內,‘蘭西拉’光纜保持著沒有一次障礙的記錄。到目前,‘蘭西拉’光纜的阻斷率在全國都是特別低的,兄弟們確實是拿生命在維護這些光纜”,包先平動情地說。
5231是唐古拉山口的海拔高度,是當年負責管理青海省內“蘭西拉”工程建設李啟順保留了多年的手機尾號,也是曾負責“蘭西拉”光纜維護的新生代通信人包先平的微信昵稱。兩代通信人的人生軌跡就這樣被一個工程、四個數字連在了一起,他們的“蘭西拉”情緣會一直延續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