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記者黃俊華 通訊員田毅凡
源自:荊楚在線 http://www.cnhubei.com/200302/ca221481.htm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我國光通信行業,長飛光纖光纜有限公司堪稱英雄。
凸現長飛英雄本色的,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市場考驗。2001年以來,受全球電信業衰退影響,國際、國內光纖光纜市場相繼供過于求,供需比例接近3比1。全球光通信產業遭遇有史以來最寒冷的冬天。為了生存,中外企業展開了激烈競爭。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2002年,全國光纖光纜廠由180多家銳減到60家左右。在同類企業紛紛破產、轉讓之時,長飛產銷量卻創造了歷史新高,保持了連續12年居全國同行業之首的驕人業績。憑借資產規模、營業收入、營業利潤、產品市場占有率等8項指標的綜合優勢,長飛躋身于由中國通信業第一大刊《通信世界》評選的“2002中國通信企業綜合實力50強”,位居第16位。
長飛公司總經理徐錫洲說:“雖然我們的利潤因產品價格下降而減少了,但長飛在蕭瑟寒冬中挺住了。這是了不起的勝利!”
讓我們走進長飛,一睹英雄“追光”的風采。
誰擁有技術優勢,誰就能主導市場。從引進吸收洋技術,到自主創新、具備與國際水平同步的研發能力,長飛十年磨一劍
2002年10月,中國網通集團成立后的第一條光纜干線公開招標。4個標段約9萬公里的光纖標的,在市場蕭條的“寒冬”,宛如一塊人人都想得而食之的肥肉。
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家門口”的國際競爭:中國加入WTO元年,國內市場正式成為國際賽場,中外光纖光纜企業直接交鋒。
投標揭曉,長飛贏了。長飛公司被指定為4個標段所用光纖的惟一供貨廠家。
業界人士評論說,在光纖需求強勁的前幾年,每個企業都能賺錢,看不出哪個企業真正具有競爭力。只有當市場危機來臨,產品出現過剩時,才能分辨誰是真的英雄。
長飛力挫群雄、競爭制勝的法寶是什么?徐錫洲說,靠的是優越的產品質量、合理的價格及良好的售后服務,但最根本的是擁有國內領先的技術優勢。
1991年,長飛引進荷蘭POF公司的最新技術,拉出第一根光纖,獲得第一份200公里的光纜訂單。從此,長飛努力消化吸收洋技術,并向自主創新階段邁進。
2000年,長飛研發部正式成立,30名科研精英圍繞新產品開發集中攻關,使其自主研發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2001年,長飛6期擴產成功,標志著長飛在國內率先全面掌握了光纖制造的核心技術———光纖預制棒技術之后,實現了光纖生產的大規模擴張,結束了我國光纖行業缺少預制棒、受制于人的歷史。
10多年來,長飛已成為國內惟一集制棒、拉絲、成纜三位一體的光纖光纜制造企業,具備了與國際水平同步的自主研究開發能力,能生產世界上現有的各種光纖;長飛的系列產品中,有30多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伴隨著一次次的技術革新,長飛始終保持了在同行業技術領先的優勢,并由此牢牢地控制了市場。到2002年底,長飛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由2%增加到了7%;國內市場占有率從20%上升到了30%以上。在國內各大通信運營商建設的光纜一級干線中,長飛提供的光纖首次占據了半壁江山。
不適應市場,企業無法生存;不引導市場,企業不能發展。
面對惡性的低價競爭,長飛一面堅持理性經營,倡導有序競爭;一面向內挖潛,降低成本,爭取價格戰的主動權去年的一次投標會上,某廠家報出的光纜投標價低得出人意外。
有人根據當時光纜行業的平均成本測算,按此價格銷售,一點毛利都沒有。該廠用意何在?徐錫洲分析說,目的很明顯,就是企圖拖垮正常經營的企業。
對此,長飛領導層十分清醒:放棄合理的利潤,進行低價拼殺,固然能保住眼前的市場。但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公司的健康發展和產品質量的提升。而且,作為一家成熟的企業,長飛不僅要關注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還應承擔引導商業風氣、維護正常市場秩序的社會責任。
思慮再三,長飛領導層斷然決定:放棄光纜合同,不參與惡性的低價競爭。發揮公司規模化的優勢,主攻光纖營銷。
結果,長飛光纖在投標中大獲全勝。事后,營銷人員算了一筆賬:如果參與低價競爭,長飛將損失上千萬元;而理性經營,科學決策,長飛盈利500萬元。
畢竟,長飛也由此領教了競爭的殘酷性。價格是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這是不可回避的現實。
董事會研究提出:為了生存,長飛必須適應市場,但要嚴格控制價格體系,確保取得合理利潤的“底線”。同時,公司上下要齊心協力,勒緊褲腰帶,共渡難關。
減薪裁員,向內挖潛、節能降耗……一年來,長飛通過采取各種措施,共減少開支2000多萬元。成本得以有效降低,為長飛在價格戰中取勝贏得了主動權。
與此同時,長飛狠抓信息化管理,車間考核指標由成品率改為原材料利用率,食堂、車隊、醫務室和保潔工作都實現了社會化。生產管理水平得到了質的提升。
經受了“寒冬”的煎熬,長飛筋強骨壯。
專業經營,固然存在高風險的劣勢,但同時也鑄就了規模化、集約化的競爭優勢。從七期擴產到產業擴張,長飛“追光”矢志不渝
2002年底,長飛投資5.4億元的七期擴產工程在漢基本完工。到今年6月,長飛的制棒能力將從年產1000萬公里提高到1500萬公里。
在外地,長飛還悄悄邁出了產業擴張的步伐:長飛上海公司組建完畢,新建了2.3萬平方米的廠房,光纜年生產能力達100萬芯公里;完成了廣東奧星、江蘇中利兩個控股子公司的資本整合工作。
在光纖市場嚴重過剩的背景下,長飛矢志不渝的“追光”行動似乎顯得有些另類。業界人士說,長飛繼續擴產并進行產業擴張,不是讓原本過剩的市場雪上加霜嗎?還有人則擔心,長飛沒有像其它企業那樣搞多種經營,這樣做是否風險太大?
但在長飛管理層看來,國內光纖市場過剩的原因并非預制棒過剩,而是因為拉絲能力過剩。2001年國內光纖市場由短缺急轉為過剩,正是被國際預制棒市場左右所致。要改變這種格局,實現我國光通信產業的持續發展,我國就必須擁有足夠的預制棒,既能蓄洪調峰,又能宣泄暢通。盡管這些年國內許多地方都在上預制棒項目,但過剩的市場環境使這些項目舉步維艱。正因為如此,長飛才有擴大規模的必要。而且,長飛擴產擁有比新項目低得多的成本優勢,其已有的優勢也只有通過擴產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徐錫洲說,市場的一度萎縮,產品價格一時的下滑,都是市場周期的正常波動。輝煌時不張狂,挫折時不失望。對長飛人來說,重要的是積蓄能量、練好內功,迎接光通信產業的復蘇。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